图片
图片
写在秋季
2025-9-26
唯有中正
方能安舒
洁秋图
文/香袭书卷
整整一个九月,雨丝几乎粘连着空间,偶尔也有晴阳来会,大多数时日里都是湿漉漉的。近日翻阅中国名画录,一幅一幅仔细品赏。适逢中页,清代高僧石涛的《淮阳洁秋图》映入心上。
提笔写秋之人众多,泼墨画秋之人亦是众多。能留存于世的文字与画作,定是有它高于众人之势。此时窗外的秋有些渐冷,撑着伞走在柏油路上的人们身影有些单薄。不似春夏时的热闹,到了深秋终究是添了几分寂寥的。
用紫砂壶焖了青色的茶,案几上摊开的书籍定格在一幅古代名画上。由眼及心,一片秋色在无边蔓延。不远处升起的水雾把城市的高楼装扮得高冷,树木、草丛,在进行第二次生长中的呼吸。
图片
僧人用淡淡的赭色,让人在朦胧中寻觅着那份久违的浪漫,却又把适当的疏离感融入其中。这种原本迷人的色彩,夹杂着红枫的点墨,芦苇的摇曳,房舍的烟火,以及一人一舟的静寂,提炼出烟火丛生中一个人的精神境界。
水岸呈现出月牙的形状,垂柳的丝条根根清晰,远虚近实的写意中,就有了一根无形的绳索牵着看画人的思绪,向远方,向内观。一个人的文字里会留着写作者的骨骸,一个人的画作中会掺杂着绘画人的气血。
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秋天,或红枫满地,或碧水蓝天,或登高临远。我对着窗外深深的秋意,有着厚重的敬意。随着阅读与写作的增长,我对万物的敬畏之心也在增长。对这个世界表现出的尊重,已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。
图片
沿着僧人留给我们的一条路,向着画的最深处走去,是僧人借着秋的高洁,表述着自己精神世界的独特。整个画面给人的感觉是温和的,僧人把喧嚣隐藏在安静里,又把静寂安放在繁华中。
画中的河流绵延至无边,岸边居住的居民身影隐约可见,一处处茅舍里透出的人间温度在僧人的笔墨中游走,长满蒲草与芦苇的沙滩有了星星点点的诗意。隐藏在远处的山峰,淡墨中有显现出幽远的意境。
河流、山峰、茅舍、杨柳,还有被人们用脚步踩出的路径,这些都被江面上孤独的垂钓者尽收胸怀。于是形成了一个人的世界观,自然、清雅、悠远、苍茫,还有温柔。
图片
开合之韵在整幅画中流动,映射出一个人的人生境遇,大多是开合之运势。起落之间,淡然处之才是上乘品质。淡,不是寡淡,是历经世事后的从容与包容,宽厚与仁慈。
对作品的理解各有心得,相同的作品不同的人会读出不同的心境。《淮阳洁秋图》正好适合在一壶清茶前,欣赏与剖析自己心中的品读。最喜其中的“洁”字。洁,水也。洁净的东西大多是经过沉淀后才有的品性。
观古人之名画,就有了与高僧对话的悟道。在我默念“洁秋”之时,不免想起了庄子在秋水篇中的寓言,体现出的天地与我并生,万物与我为一的哲学理念。
正是秋水时至,我们内在的经络与血脉,亦如百川灌河,唯有中正,方能安舒。读画之间,气息平和,内在安详。再品僧人石涛留下的《淮阳洁秋图》,其中描绘出的清秋之境活生生地就在眼前了。
图片
写在秋季
图片摄影:网络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